人工智能:拿什么向奇点迫近(付费查看全文)

1957年,人工智能(artificial intelligence,AI)的先驱、通用问题求解机(Global Problem Solver)的发明者之一赫伯特·西蒙(Herbert A.Simon)曾说过:“我不是故意让你震惊,但概括来说,现在世界上就已经有了可以思考,可以学习和创造的机器,而且它们的能力还将与日俱增,一直到人类大脑所能够应用到的所有领域。” 西蒙当时曾预言,计算机会在十年之内成为国际象棋冠军。然而现实比西蒙的预测落后了三十年——直到1997年,IBM的电脑“深蓝(Deep Blue)”才战胜了象棋冠军加里·卡斯帕罗夫(Garry Kasparov)。

卷土重来

在人工智能发展早期,学术界和工业界对其前景持有一种过分乐观的态度——这种乐观与其说是对技术的期望过高,倒不如说是当时人们对机器能力的估计实在是过低,以致于当计算机表现出一点点聪明,人们就为之惊叹,而这种惊叹又很容易演化成一种过分的自信。 这样的自信自然无法长久。度过了最初的兴奋后,无论是工业界还是学术界都遭遇了巨大的困难。以机器翻译为例,早期人们以为机器翻译只需要进行字典的对应转换,再加上人为制定的语法规则就能实现;而实际应用时却发现,这样的系统无法应对哪怕稍有复杂的多重语义,也无法针对上下文语境做出恰当的反应,很多理论上能够实现的算法也无法在有限的计算资源上展开。

继续阅读文章,微信扫码付费阅读

支付成功后将文章链接和微信付款账号发送到邮箱hi@joy-you.com获取文章全文

类似文章